導語:1972年4月18日,42年前的今天,時任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在白宮的玫瑰園,歡迎了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乒乓球代表團,并為代表團安排了游覽白宮,當時的莊則棟團長,代表中國代表團講話。當時的代表團副團長是李夢華、錢大鏞,有十三名教練和運動員:女隊教練兼隊員林慧卿,女隊隊員鄭敏之、鄭懷穎、林秀英、楊俊、史平臨,男隊教練兼隊員張燮林,男隊隊員李富榮、梁戈亮、何祖斌、陳寶慶、胡維新和丘炎良。此外還有8位文字、影像記者和4位英文翻譯,全團總共28人。
新的歷史時期下,和平發(fā)展成了世界的兩大主題 。各國元首,也在致力于如何贏得世界的尊重、為自己爭取和平的發(fā)展的外交環(huán)境而努力。
作為總體外交的一部分,中國的體育外交一直與總體外交緊密結(jié)合,且相輔相成。新中國建立之初,由于受當時國際局勢的影響,對外體育交往和總體的對外關(guān)系一樣主要局限于或集中于與社會主義國家和周邊新獨立的民族主義國家。
隨著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被擱置,中國與國際體育組織的合作也出現(xiàn)了挫折,全國體總和有關(guān)單項體協(xié)在1958年8月發(fā)表了“關(guān)于同國際奧委會斷絕關(guān)系的聲明”,同時宣布,中斷與國際足球、田徑、舉重、游泳、籃球、射擊、自行車、摔跤聯(lián)合會及亞洲乒乓球聯(lián)合會等9個國際性的單項體育聯(lián)合會的聯(lián)系。
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204個成員國(地區(qū))的運動員懷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理念,參加了本屆奧運會,是對中國體育外交的一個肯定。
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曾表示:體育運動的大舞臺,有利于促進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團結(jié)。在姚明看來,People to People(人民對人民)的友好關(guān)系,能為國家關(guān)系注入正能量。他從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講起,認為體育運動在加強各民族交往方面有天然的優(yōu)勢,體育的舞臺正是公共外交的大舞臺。
原乒乓球世界冠軍、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鄧亞萍贊同這一點。她回憶到,在中韓建交之前,自己在韓國打完比賽會在街頭被認出來,韓國民眾不僅熱情友好,“買東西還不要錢”。她認為,這個例子說明,外交破冰之旅有時候會以體育打頭,“小球轉(zhuǎn)動大球”,體育在外交方面大有作用,在公共外交方面更該有所作為。
“約1萬運動員代表世界70億人口,在場內(nèi)就可以周游世界”,談及體育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姚明回憶起他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情形。他認為,正是體育的力量,讓差異化的想法和感受不斷交流、融合,讓不同國家和民族取長補短。
鄧亞萍也認為,外交需要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工作,南非前總統(tǒng)曼德拉語曾說過:體育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從簡單的體育交流做起,讓公共外交帶給人“心靈上的觸動”,這樣有利于國內(nèi)外的公眾消除誤解和偏見,加強理解與信任。